【菩薩所做的慈善事業,跟世間人所做的慈善事業,差別在哪裡?】


菩薩修積功德,菩薩示現在社會群眾當中,男女老少,他所做的我們現在講慈善事業。但是菩薩所做的慈善事業,跟我們世間人所做的慈善事業,這裡面又要有一點差別,差別在哪裡?諸位要細心去觀察,你才能明瞭,菩薩修積做的慈善事業,最後一定幫助他破迷開悟,這就是做了功德。如果只是做慈善事業,沒有教他破迷開悟,這是屬於福德。
為什麼對待眾生,先要用慈善救濟來幫助人?這是佛的四攝法,攝受眾生的手段。佛在經上也明白的教給我們,「先以利欲勾,後令入佛智」,佛真慈悲到了極處。世間人你叫他來學佛,他搖頭,他不來;你請他來吃飯,他很高興,他馬上就來了。吃完飯再叫他學佛,這比較容易了,為什麼?總受了恩惠,不聽也不好意思,總不能說吃了飯就走。所以佛家用這種慈善,布施、愛語這些方法,同事、利行,都是攝受眾生。然後給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真相明白之後,他就回頭是岸。
這種做法,如果著相的做,做的人還是修福。如果是離相,不執著,三輪體空,做這個工作的人,他是功德,這個是以利益眾生功德;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自己修學的功德。兩種功德都會遭人嫉妒,都會遭人障礙。所以我們在修積的時候,要有高度的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自己的姿勢是愈低愈好。對待任何一個人,即使是批評我們的人,毀謗我們的人,障礙我們的人,破壞我們的人,我們也要以真誠、恭敬心對待他,讓他慢慢的能受感動、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,把這些惡緣都轉變成善緣,把惡的這些事都轉變為真實的功德,這叫隨喜。我們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,做出一個好樣子,才能夠教化眾生。
所以我們今天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弘揚佛法,我們有一個總題目,有一個總目標、總方向,就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整個大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兩句。作師,師是表率,並不是說出家人稱法師要作師,這是理所當然的,每一位在家的同修們,都要作師、作範。在我們現前本位的工作上,我們現前生活當中,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,這就是作師、作範。諸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。
本文節錄自【大乘無量壽經】第11集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☆華藏衛視官網
http://www.hwazantv.com
☆Facebook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wazantv
☆YouTube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hwazantv
☆LINE
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dzi0277j
☆WeChat ID:hwazan-tv